近来,抽空对 老家 的丧俗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现在陆续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先谈“披麻、发式与丧俗”。
在日常生活中,“披麻戴孝”这个词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我们一般以为,只要是像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身穿孝服,头缠白布,或者是腰系麻绳,算是“披麻戴孝”了。这是“披麻戴孝”这个词的大致的含义。其实,在我看来,“披麻戴孝”这个词的含义远不止这些。“披麻”应该是“戴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仪礼》和《礼记》中的记载,五服中几乎所有的“戴孝”都要“披麻”。这里的“披麻”不是身上穿的“麻布”衣服或是像港台或南方地区丧俗中子女头上顶的“麻盖头”,而是真正的“麻绳”,像是山西平遥等地区或韩国影视剧中的古代葬礼中孝子孝冠上以及腰上缠的粗麻绳。这种黑色的粗麻用来表示子女在亲人去世后,在居丧期间哀痛之意。在我们老家,这种形式的“披麻”已被大大地简化了。现在我详细地介绍一下:
一、孝子披麻
孝子在亲人去世后,都要先剃光头发(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也是剃了光头),而且此后百日内不能理发。其实关于孝子剃发的习俗,我们也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依据。比如《礼记》中有亲人去世后孝子要剪掉部分头发的说法。父死剪左边的头发,母死剪右边的头发。父母双亡的,两部分都要剪掉。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可见,不是在特殊情况下,子女一般不能随便剪头发的。因此,可以说,我们老家的葬礼上孝子剃光头的 习俗 ,不但沿袭了古代的剪发的习俗,而且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甚至以孝子将头发剃光,来表达哀痛之意。
古代男子头发长,《礼记》中有“斩衰,括发以麻”的说法。现在一般男性都是短发,因此,在我们老家,孝子的披麻相对比较简单一些,是将一缕麻(不是很粗)用白线缝在孝帽上,一般缝在前额。也是遵照男左女右的规矩,父死将麻订在前额左边,母死订在右边,父母双亡,则将麻订在前额中间的位置。麻绳的长度一般以拖地为准。
二、孝女、孝媳披麻
孝女和孝媳的披麻要复杂多了。麻绳都是事先早准备好的,有多少儿子、女儿和儿媳要准备多少匹麻。麻绳的一般也接近拖地长。一般是先孝媳,后孝女,先长后幼的顺序进行的。
亲人去世指路回来之后,孝女孝媳按先后顺序并排跪在院子里,有专人(一般都是一些年长的老太太)负责为她们披麻。按规定,轮到谁披麻的时候,谁要放声大哭。直至披麻完毕,方可停止哭泣。我们老家过去,女孩子在未出嫁前都梳一根粗长的麻花辫子,出家后,不能留辫子了,要挽成发髻。因此,披麻的时候,要先将未嫁的孝女的辫子散开,孝媳的发髻也放下来披散开。
孝女和孝媳的披麻在我们老家俗称“披头”。有“小披”和“大披”之分。
“小披”是指尚有父母至少一人健在的情况下使用的。比如说,儿媳有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公婆共四位老人,只要这时还有一位老人健在,要“小披”。“小披”的时候,要把头发上面的一小部分挽起来,用白头绳(或白布条)系住。然后用白头绳把麻捆在下面的所有头发上,将麻和头发一起披散着,一些头发长的,甚至麻和头发都快要拖到地上了。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大姐、二姐、嫂子和妻子披麻的时候都是“小披“的。
“大披”是在一位老人去世的时候使用的。如儿媳,自己的亲生父母均已去世,公公也已经去世,现在婆婆又去世了,这是一位亲人,要“大披”。如是未许嫁的女儿(还没有订婚,没有公婆),之前父母已有一人去世,现在另一位又去世了,也要“大披”。“大披”的时候,直接用白头绳将麻系在头发上,然后把麻和头发辫起来,麻发合理结成麻花辫子,一直垂到腰部以下。
母亲为奶奶“大披”的情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我在上初二时,奶奶去世了。按规矩,母亲要为奶奶“大披”。因为,这对于她来说,奶奶是一位老人了。记得当时凌晨我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还没睡醒,后来听见母亲再跟父亲说话,猛然看见她脑后梳着一根粗长的、麻发合结的大辫子,一下子惊呆了!这是我次看见母亲梳着辫子的样子。
后来,年长以后,我问起母亲当时的情景,她说自己早忘了。经过我不断提醒,她才想起一些,说她当时是邻居家的老奶奶给她“大披”的。据母亲回忆,她在为奶奶“大披”之前,已经历过两次“小披”和一次“大披”。两次“小披”是在姥爷和爷爷去世的时候。她之前经历的那次“大披”,是在“姥姥”去世的时候。我姥爷在她九岁时去世了。她十四岁时,姥姥也去世了。因为,当时她还没有婆家,只能按未嫁女的身份为姥姥“大披”。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农村中女性留长头发越来越少了。“披麻”已经越来越简化了。头发短的,直接用白头绳将麻系在头发上了。甚至还有的,直接将麻缝在搭头(头上顶着的孝巾)上,这样以来,连“小披”和“大披”都不好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