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丧葬礼
哀悼人死为丧,处理尸首为葬,丧葬礼就是与一个人去世相关的人生礼仪。中国人历来把生死视为大事,关于丧葬,早早就有埋葬制度(习俗)和吊丧制度(习俗)。
1 、哀悼礼
(1 )跌气与招魂:哀悼从人死去那一刻就正式开始。旧时,对一个人死亡的判断,是脉博不跳动了,没有呼吸了,腿蹬开了,确认了这些,就称“咽气”了或“跌气”了,就是一个人去世了。称“走了”或“过了”。
基于感情,亲情的缘故,人们总是希望死者能起生回生,为此要举行招魂仪式。招魂者要登向去世者所住屋顶,手里提死者生前所穿鞋,一边拍打屋顶,一边喊“×××回来穿鞋来……”连喊三遍,然后把鞋拿下来给死者穿在脚上。另一种招魂法是:招魂者手里持有死者生前所穿衣服,一手执衣领,一手执衣身,向北呼唤:“×××快回来穿衣来------”连喊三遍。然后把衣服从屋顶投下,下面有人接过衣服,进屋把衣服盖在死者的身上,经过这番招魂仍不见复生,才标志着生还没了希望。
据说还真有死而复生的。为了让死者多些生还的机会,就形成了人死后停放三天、五天、七天的习俗。
(2 )停丧和请后亲:老人病危时,子女及亲属尽量守在床前,能在他(她)咽气前沐浴,(其实就是用毛巾擦一下身子,有图省事的就是擦脸)男的理下发,女的梳下头,洗一下脚的,好在他(她)咽气前以快的速度穿好寿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得记。如果赶不及,也要尽快更衣。不然等到人死后尸体会变硬,再换衣更难。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双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旧社会,男穿宫绸袍褂,蹬黑帮白厚底靴,戴红樱帽;女上氅下裙,头戴“包头”或“凤冠”,脚穿石青缎蛇盘兔锈鞋。穷人多穿不起氅,但必须穿裙,有“娘们不穿裙,打不起旋风”之说。
在多数地方,老人临终前,均要通知后代(舅家人)在场。一是听听老人临终前有啥吩咐;二是看看老人的病况以及子孙对待老人如何,以便在安排后事时好作考虑。因为打发老人的深深浅浅,好好赖赖全由后代说了算。
如遇老人急病死亡,后代不在场,王金庄一带第一次去叫,不说人已死去,只说老人病危让舅家看看,只等舅家人来了,说明了情况,明白了死因,才能往门板上停放。如老人临终时,闺女也没在场,也和后代一样,必须要首先通知的,所以有闺女是小后代之说。
老人临终时如果后代在场,当场就可将老人穿着妥当,用麻皮绑住手脚,用细线绳串一块银钱,放进口中,称噙口钱。再烙打狗饼子,按一岁一个烙好后装进袖筒内用麻皮将袖口扎住。传说人死后去天国的路,并不平坦,如遇恶狗,扔给它几个好通过,路过蚂蚁山时,撒下几个,以便脱身。
整理妥当后,摘下屋门的门扇(过去都是有门塾的门,能取下来),将老人停在门扇上(所以活人不睡门板),头按男左女右处停放,双手交叉胸前用绳扎,麻绳缠脚,头枕鸡鸣元宝枕,身盖绸缎被,用一块布蒙了脸,用凳子支了停在主房内,叫停丧。
再就是所有屋门口,包括天地、家堂,赵家神位,全用约8 寸见方白纸贴上,称封门。大门口挂上挑头纸,叫“纸谷多”。男的挂左边,女的挂在右边,一岁一条,有几辈人剪几截。主房地上铺谷草。做这些事时不能哭,认为死者还正在气绝之际,哭迷了路,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也有人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会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一切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才放悲声,嚎啕大哭。从这时起,死者一家称“丧家”。子孙及子孙媳妇们每人头缠一块白布,叫戴孝。父母一方死亡,戴单孝;双亲均亡戴双孝,称“来回孝”。用麻编一边两股一边一股的辫子,叫麻套。两股一端系在腰间,一股拖在地上叫披麻。父母一方死亡,戴单麻套;双亲均亡戴双麻套。每人一根缠白纸条的桔杆,叫“哭丧棒”或“烧香棍子”。一般按长子守脚边,长女守头部,依次围着死者守跪在谷草上哭,叫守棂。旧时,死者的亲子孙,叔伯侄子孙都要戴孝,但孝服级别不一样,叫五服。所有戴孝的称孝子,孝子穿鞋,不掀鞋后跟。
(3 )主丧和忙人:主丧就是主持丧事的领导人;忙人就是赶来帮忙处理后事的所有人。主丧可为正副两人,也可是一人,另有七八个主要的忙人,借找东西,请后代,买菜,担水,接待吊孝者。
孝子请主丧主持丧礼,去时麻套缠在腰里,手提烧香棍,磕倒鞋后跟,路上见人就叩头。有“孝帽压头,低人三等”之说。到主丧家叩头说明情况,一般没有说不去的。请下主丧后,再请厨师、忙人二三人,抬材、打墓者均由主丧安排。
主丧和忙人到丧家先给死者吊丧,等相关人员到齐后,询问老人临终前有啥吩咐,准备花多少钱(俗称大办还是小办)、排几埋、孝子打算不妥的,主丧再根据家庭情况,经济进项,本着穷儿不可富埋,富儿不可穷葬的原则,作下补充,经商议定好方案后,孝子交给主丧现金若干,让他全盘考虑统筹安排请后代,给闺女家送孝报丧,买棺材,找娱乐班,招待亲戚本家和邻居吃喝,请戏班、打墓等。民间称这一情形是:“家有万贯由别人执掌”。
隔里不同俗,丧事操办情况有多种:一是大家都很主动蜂拥而至,各尽所能,各施其职。有的村则是由忙人派,手里拿一